Posted: 25 Jul 2010 09:26 AM PDT 原文:Who Won In Google's Showdown With China? 译文:商务内幕:在Google与中国的摊牌中谁赢了? 作者:Paul Denlinger 让我们来仔细看一看每一种看法:
从中国政府的角度来说,平局有以下好处:
没有人会公开宣称自己是赢家或输家,即使他们有自己的个人观点。 你是否注意到了Mountain View【注:这是Google的总部所在地】没有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他们在与中国政府的对抗中赢得了胜利? Google在学习…… 相关阅读: 来源说明:本文原文来自文中标明的出版公司,译文1.0版本来源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最新消息”、“译者频道—热点专题—Google专题”、“商务内幕”、“译者@xiaomi2020”索引。 |
Posted: 25 Jul 2010 09:39 AM PDT 原文:Made in China, bought in China — for more 译文:洛杉矶时报:中国制造,中国购买——价更高 作者:DavidPierson《洛杉矶时报》记者 北京—罗广立(音)携带的是从北京的苹果旗舰店买的笔记本,与美国在售的型号并无不同。同样有着高清晰度的屏幕、一模一样的处理器和电脑底部的打印标签:“中国组装”。 “这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我能怎么办呢?”罗先生说,他是一名24岁的职业摄影师,戴着一副Buddy Holly镜框的眼镜。 这就是生活在世界工厂的悖论。西方消费者人尽皆知中国生产的商品价格低廉,但是对本国人来说并非总是如此。 几年前,这可能对经济学家和世界领导人来说没太大问题。但是今天要让中国的消费者打开钱袋变得至关重要,因为这才能平衡已经过于依赖美国和欧洲的消费者而扭曲了的全球经济。 这绝非易事。中国的家庭通常以节俭而著称——他们的理由很强大。薄弱的社会福利网络意味着数亿人必须为自己的教育、医疗和退休金而攒钱。消费支出随着中国的繁荣也在增长,这虽然没错,可是整个经济结构完全都是为了生产而不是为了国内需求运转。 比如说,很长时间以来,美国的生产商都抱怨中国政府将人民币人为贬值。这让中国出口到外国的商品变得很便宜。但是也让进口商品对中国消费者来说变得很昂贵。 然后还有税收的问题。苹果的笔记本是在中国工厂的生产的,只要这些电脑是出口到国外销售的,这家工厂就能获得中国17%的增值税退税。中国的买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同样的机器如果在国内销售的话,首先被要送到香港特别行政区,然后再运回大陆,行业专家说这一过程中加了20%的进口税。 对精明的中国消费者来说,这种价格“罚金”令人沮丧。感谢互联网和他们自己到国外旅行购物的经验,这让他们知道了这些东西在其他地方的售价。“当我看到纽约的平价商场里的售价时,我震惊了,中国买得贵了这么多,”到美国度假的一名北京人,22岁的Joanna Tong说,“这不公平。现在我知道了美国的价格,我一点都不想在国内购物了。” 但是,一些外国企业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决定在中国涨价,他们采用的策略是将商品包装成为奢侈品,以弥补在这里做生意的更高的成本。对一个城市居民的平均年收入在$2,800左右的国家来说,这种做法看起来违反直觉。但是高价格的商品在这里是身份的象征,中国的消费阶层是中产阶级。更高的价格可以体现出商品的品味,同时也提升了厂商的利润。 “在中国,人们把高价格等同于高品质。”中国市场研究的执行总裁Shuan Rein说,“品牌厂商知道,如果把价格定的太低,消费者会转身离开。” 分析家说,从心理上,定价偏高的产品可以令消费者产生错觉,认为自己是在购买“中产阶级”的一部分。这种心理在中国消费者买礼物送给别人表示尊重之中显得尤为强烈。 “如果是为我的朋友和客户买东西,我不会买中国品牌,”广告代理Liu Hao说,“这事关面子。” 分析学家说,定价偏高的产品可以令消费者产生错觉,认为自己是在购买“中产阶级”的东西。这种心理在中国消费者买礼物送给别人时显得尤为强烈。 不过对中国消费者来说还是有好消息。上个月政府说人民币汇率会更灵活。贸易商希望这会让人民币走强,使中国的企业和家庭能够买更多的进口商品。近期出现的一股劳工不满的潮流也重点呼吁加薪,这可以刺激国内购买力。 “消费疲软的经济是不可持续的,”Wang Xuanqing,商务部的一名官员在上个月的零售商会议上如是说。 同时,有条件的中国买家也在想办法规避高价格。 “中国人总是想讨价还价,”Wang Da说,他在一家著名的电子商务网站淘宝上销售Coach手袋。“越来越多的人出去旅行,让他们的朋友从海外带便宜货回来。” 王有30名往返穿梭于中美之间的代购者,他们会去加州,新泽西,佛罗里达和其他的州,带回来钱包、手提袋和手袋。他说几乎所有的商品都由中国工厂制造。 “是的,我知道这很讽刺。”王说。 相关阅读: 来源说明:本文原文来自文中标明的出版公司,译文1.0版本来源译者团队。 收录说明:本文已经收录到“译者文集”中,同时进入“最新消息”、“译者频道—看中国”、“洛杉矶时报”、“译者@xiaomi2020”索引。 |
You are subscribed to email updates from 译者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emails, you may unsubscribe now. | Email delivery powered by Google |
Google Inc., 20 West Kinzie, Chicago IL USA 60610 |
Aucun commentaire:
Enregistrer un commentaire